您好!欢迎访问沂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
山东康护医疗设备有限公司
SHAN DONG KANG HU YI LIAO
传染病中飞沫与气溶胶传播的差异
来源: | 作者:负压隔离病房 | 发布时间: 2020-12-01 | 92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飞沫和气溶胶在传播方式上的差异
由上面分析可知,由于打喷嚏的力不能使大飞沫或小飞沫和飞沫核抛出很远,在静止空气中,不考虑阻力,飞沫核应比飞沫抛得更近。
可是从实际生活和从可以见到,气溶胶(小飞沫和飞沫核)飞得比飞沫(大飞沫)远,这就因为不论飞沫或气溶胶的运动都主要受气流的支配。打喷嚏不仅
给予微粒以初速度,打出的气流速度也是带动微粒运动的主要因素.飞沫一面在气流带动下前进,一面受重力作用沉降,还要受到阻力作用,所以只能前进很小距离,约在0. 9m以内
气溶胶受重力影响很小,主要被气流带动而前进,如有回风,则吸向回风口,因此可传播至更远更广的地方。
因此,在传播方式上飞沫(大飞沫)和气溶胶(小飞沫和飞沫核)还是有所区别。
但是大飞沫最终大部分要变成飞沫核(详见第十章)即气溶胶。至于冠状病毒,据报道主要存在于分泌物和液滴飞沫中,所以除了靠接触传播外,空气传播是重要
渠道。
香港淘大花园的SARS感染事实证明了SARS冠状病毒存在气溶胶传播的途径,世界卫生组织也指出防范SARS病毒传播要注意空气途径传播的隐患。
所以,不能因为飞沫前进不足1m距离,而得出所谓“三英尺外没危险”的错误结论
病原体能否靠飞沫或气溶胶(飞沫核)传播,要看其对载体能提供的水分、养料的依赖程度,如果依赖性大,则作为小微粒的气溶胶可能不具备为其提供足以维持
其活性的水分与养料,于是气溶胶的运动就不能成为它的传播途径。
以往的研究曾表明,液滴、飞沫最大可达100pm,可以认为其尺寸是连续变化的,并因在空气中得到蒸发而变成很小的气溶胶微粒(即国外文献中所称的飞沫
核)进入再循环空气中,这样就更增加了冠状病毒传播的复杂性和危险性,也就产生了既有对远距离排风控制的需要(例如香港淘大花园下水道排气的影响),也有近距离隔离或一次隔离的需要(例如近距离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较多地感染非典的事实)。
总之,造成气溶胶和飞沫可能传播开来的环境因素如下:
(1)空间相对窄小并且封闭,使得传染性微粒越聚越多。
(2)局部或全面通风量不足,使得传染微粒得不到稀释,达到了足以传染致病的浓度(所谓感染剂量)。
(3)有传染性微粒的空气再循环,增加了感染的几率。
(4)在压差作用下传染性微粒通过缝隙由一侧向另一侧渗透,或者在气流带动下由一-端向另一端转移,提供了增加浓度的机会。
因此,一切控制气溶胶和飞沫传播的目的,都在于防止传播或降低传染性气溶胶和飞沫的浓度,美国CDC1994年10月28日发布的《卫生保健设施中防止结核
分支杆菌传播指南》中也指出了这一点。